前一段时间播出的《大国的崛起》引起了大部分中国人对于强国梦的强烈期盼和热情。很多人甚至认为中国已经是个即大又强的国家了,因此可以很快就与影片中的近代列强相提并论了。如果从军事上来说,中国的确达到了一定水准(数量上多,但质量上并不出奇)。经济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德及公信、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社会法制体系有了改善但仍不健全且未得到有效的执行。法制建设有了改善但问题仍经常出现。即使经济上,如果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来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属排名靠后的(实际世界排名在100位之后)。所以,说中国是一个强国(其背后的暗示就是“大国”)或者准强国实在有些牵强,或者说中国根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

《大国的崛起》中对近代欧洲强国的发展过程给与了描述,其中夹杂着一些学者的观点和作者的分析。看完后给人感觉是大国崛起是原因是由于建立在一定物质和社会基础上的开明的领导者所推行的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思想。好像任何一个国家只要那么做了就会最终取得一个强国的地位。如果从表面上来看,作者的想法好像是正确的。但作者忽略了一个软性的层面,即那些昔日的西欧强国都是有具有较强思辨性思维的民族组成。思辨性思维和近代科学发展紧密相连。而思辨性思维在欧洲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这个传统起源的时间虽不能准确探明但在欧洲历史上相当长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思辨性思维和近代世界科学成果的结合是现代科技进一步发展的保障。正是这种思辨性的思维使得欧洲民族能够领先于世界,在近现代及当代引领科学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应用在军事及工业上)并创造强国的神话。这一点或许可以从近代世界伊斯兰国家的没落中获得部分解释。伊斯兰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科技/科研领域领先于欧洲,而欧洲的许多(大部分)重要技术是从伊斯兰国家借鉴来的。但是为什么在文化上领先(在某个和近代历史相连的历史时段)的伊斯兰国家没有产生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反倒没落了呢?如果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伊斯兰国家缺乏的正是这种思辨性思维。

注:思辨性思维应该是量化的思维而不仅仅是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