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被夏令时搞得,头晕眼花,脑袋连续疼了好几天,从早到晚。

昨天中午出去散步,是为了透口新鲜空气,顺便与同事闲聊解闷。下班之前又有十几分钟空闲,随便写了几笔,放在博客。随后去上一个课,晚上六点到十点。课上到最后,老师在我面前已经显得忽然远忽近。我的脑袋疼得快要裂开,直想躺在地上彻底休息。回家直接上床,今天早上上网一看,昨天那几笔感想,竟然得到很多共鸣。

读着大家的留言,我更是百感交集,发现当年初来乍到的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竟然还好意思哭诉,又被阿小逗批评为文艺女中年。呵呵不好意思。

其实说真的,我写那篇文章,还真不是为了诉苦。写的时候我想的是,甭管别人都怎么说,我反正是觉得,吾们海外的华人,实在很 NB 。

自从出了国,经常看到文章,有海外华人的自我批评,有部分海外华人对其他海外华人的批评,也有海内华人对海外华人的批评,多数情真意切,言辞中肯。

读罢文章,细细思索,我完全同意海外华人的素质有待提高——我们应该学习在公众场合讲话压低嗓门,在买卖交易当中诚实守信,在养儿育女时候适当放手,在公益事业方面积极贡献。。。我早年甚至写过一组文章,题目就是《华人同胞啊,我们为什么总是没有声音?》。在文章的引子当中我写道:

种族歧视是一个大词,我无名不敢妄谈,但是有个相关的概念,想写已经很久。这个概念就是,华人的声音。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US Census Bureau)二零零四年五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美有两百万人在家里是讲中文的。中文在全美是仅次于西班牙文的第二大外国语,法文和德文分别名列第三、第四。

瞅瞅瞅瞅,出趟门儿遛个湾儿,就能听一箩筐的中文交谈回来,谁说吾们没有声音?

记得当年旧金山警察局局长 Heather Fong 新上任的时候,有华人媒体采访她,她还有提到,要努力做好这份工作,为华人争光,给华人争取声音。当时在电视上看见这个在美国长大的女人用广东话说出这么几句,心里竟然很是激动。

当方警长如是说的时候,周围依然是华人如织,但无奈何地还是想到,我的激动 , 是不是正因为我们平时沉默得太多了。

中国人的声音在美国处处可闻:华人超市,朋友聚会,近年更多是在海外华人论坛,甚至还有枪声和哭求平等的哀声。可是,当我们找寻华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尊严的公民/移民,正当的没有怯懦的话音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同胞似乎总在沉默。

不过说归说,平衡起来不容易。我也同样写过其它文章,强调我对我们生活习惯的坚持——《我尿尿的时候你偷看我来的!》 ,这里也不妨引用一段:

读到过很多文章,讲到中西文化差异,褒贬不一。而我的这些看法,与好坏无关,只是感慨生长环境的不同,竟可以造就出如此不同的人来。而如果这些人可以相互宽容,不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和道德的典范,这世界就会多些乐趣少些纷争。

我这里所说的宽容,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海外华人对自己这个人群的宽容。要知道,我们这个族群,在其他种族当中,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团体。 我们坚韧不拔,聪明勤奋,很能吃苦,也愿意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完全可以成为很多社区的中坚力量。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不可否认,我们是值得为自己骄傲的一群人。

昨天晚上的课相当无聊,中途溜到对面图书馆去看书,借了姚明的自传出来。原来他刚来美国的时候,也“丢行李、没有信用卡、错把酒当水、文身、交女友等等, NBA 的第一年我经历了文化上的冲突和变故”,看得我直乐。

我知道对许多人来说我代表中国,尽管我已不再是 100% 的中国人,或者应该说我不是 100% 的普通中国人。 我的父母和我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美国,有时我父亲对我说(当然是用中文):“自行车钥匙在那边。哦,错了,我是说汽车钥匙。”这个例子说明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想,我是不会说错的。现在中国的汽车几乎要和自行车一样多了。但我父亲一辈或更老一辈的人出门,他们只会想到自行车。

。。。

如果你阅读本书,或许是因为想对我有更多了解。但我希望你了解的不止是我个人的事。从中国到美国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很少有人尝试做过我正着手的事情 —— 同时成为美国和中国的一部分。或者说从来没有人在大众的密切关注下做这些。一个原因是以前条件不允许。这也许是所有变化中最显著的。也许这也是很重要的一课——假以时日,凡事皆有可能。

。。。

我本来是拒绝写书的。有许多原因,一是我这人不喜欢公开谈论自己的事情,这是我的天性;另外我一直觉得只有英雄才写书,或者别人为他们写书立传。了解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英雄的不同概念很重要。在美国,电影和书中的英雄总是大难不死,他们身临险境,却常常死里逃生。在中国,最伟大的英雄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当然也有例外 —— 中国第一个宇航员,他成败与否,都会成为英雄。我不是英雄,也不觉得我做的事情会使我成为一个大英雄,我只是在做自己的份内事。

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讲台上的老师对我而言已经完全不存在,我一心被姚明的话感动着。虽然我们跟姚明完全不一样,甚至我们已经没有了他那样的“我的世界我的梦”,但是我们每个人,哪怕只是在遥远的异乡照顾家小,做我们自己的份内事,对于我们必然属于的群体,也都有各自的贡献。

中午跟部门同事出去吃饭。我所从事的工作多是美国人在做,因此我一直是部门里边唯一的“老外”,大家谈起话来,不乏相互的惊诧。饭桌上,聊起各自的首次州际旅行, Sophia 非常骄傲地说,她不久前第一次独自开车,离开她生长的北卡州,竟然开到了 New Jersey !她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我的第一次州际旅行,怀着五个月的身孕,在纽约和佛州的 Key West 之间开了一个来回。不过我没对他们说这事,怕吓着他们。在我的同事们看来,我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承担的负累,是他们一生未曾见过,也永远无法想象的。 当他们大惊小怪的时候,我总是不知如何反应,只能笑着对他们说“it’s ok”,仿佛那个忍耐力惊人的人是TA,而我只是一个不知痛痒的旁观者。

喜欢姚明那句话:“我还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蓝领工人。我得到的一切是我辛苦努力换来的。”




下面一段文字,是我在动笔的时候,考虑再三要不要写在文章当中的。它毕竟涉及海外华人的敏感话题——身份。对于它,每个人都有大把的见解,可能有鄙薄,可能有羡慕,可能有无所谓,可能有不想提。。。

本来是很个人的事情,我之所以最终还是写进文章,其实不是为了描述我自己的情况,更不想表达任何我个人对于入籍这件事情的观点。不过是想用它作为一个场景,宣泄海外华人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对于亲人的情感。在海外生活的年月里面,它无疑是一种力量来源。是的,我们努力我们忍耐,但是我们不只是我们,还是我们至亲至爱的家人,他们为我们做出的无形牺牲。家人的牺牲,包括跟着我们背井离乡来到海外帮我们打拼,包括父母在国内常年忍受对儿女的思念,包括兄弟姐妹代我们所尽的孝心,包括夫妻为了对方还有家庭放弃个人的事业,包括与初生的孩子骨肉分离。。。每个家庭所经历的过程不同,但却有一个共性,就是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离开中国,我们的亲人不必经受这些愁烦。

不要讨论那些初级的问题吧,例如你为什么要出国?你为什么要绿卡?你为什么把情感同这些具体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与你幸福与否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争论起来毫无意义。

我这段话想讲的是,多数海外华人家庭,没有了家庭默默无闻的奉献,恐怕就没有超乎寻常的坚韧。移民的道路,从来都不轻松。

昨天晚上累了,想不清楚。看到有网友留言质问,果然是针对身份的事情,立刻觉得特别失望。如果想要表达的意思没表达清楚,那还不如不说的好。于是就把结尾给删了。今天早上比较清醒,怎么看怎么觉得没了这段文字,我的文章就不完整。我写本文,不是为了谈论海外华人的特别建树,定睛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杰出人物。我不过是想写写我们普通人群当中所蕴涵的力量,没有光环,但是有我们在他乡扎根和成长的骄傲。所以还是加了这段说明,再次贴出来吧————


说个小事儿,是在我公民宣誓的时候。主持人让大家为新公民鼓掌祝贺,很多在场的当事人都哭了。我想,他们其中很多人,大概为了这个时刻,经过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此刻会百感交集。我理解他们,但是我自己没有眼泪。得到或者得不到,毕竟都不在这一瞬间。关于我自己的过去,所有该消化的,我早就已经把它们消化了。

倒是在主持人让新公民起立,对看台上的亲人鼓掌致意时,我站起身来,望着看台上模糊一片的人群,分辨不出我的家人在哪里,看不到他们的表情。我的眼泪不争气,顷刻之间流了满脸。

从中国到美国,我十足依了我的性子,想怎样就怎样,不曾征求任何人的意见。为了我的心愿甚至我的一时兴起,我的亲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即便我不为自己的任何作为而骄傲,我也理应为我的至爱亲人而骄傲。

他们站在那里,不言不语。他们用他们的不言不语,帮助我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让我有能力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安心地做自己份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