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了林语堂次女林太乙所著《林语堂传》。

近来又是年底少不了的忙碌。公司诸多事务需要了结,家里也得为大人小孩的各色party和礼物筹划准备。不过每天晚上,总能偷出空来读几段书,比起可以随时倒在沙发上不管白天黑夜的阅读,不可不说是另一样奢侈。一天的劳作全都歇了,一书在握,灯光之外的黑夜,它负责收走凡世的嘈杂。白天里所想的圣诞之岁岁年年,到了书中,转变成多少读者在同一段文字上面生过的感怀,与窗外那么几载岁月的灯火变幻无关。感情的波澜就这样,得以相传万代。

我从前读过一些林语堂的作品,但是关于先生的生平,我了解不多,更不要说是系统地看待林的创作与生命轨迹。对于他的反面宣传,当然自小听了不少,不过,从我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就对加在他身上不合道理的微词不以为然了。他的文字和文字表露出来的态度,总能令我开卷有益。

然后才读到这本传记,并且意识到,能够先阅读他的作品,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其作品的价值,再去看待传记中他的一生,倒是十分合理。不论什么人去看什么人,都免不了主观的判断。因此林太乙对自己的父亲,尽管借助大量事实与考证,也不可能完全公允。于是她有她的主观,我有我的主观,这两种主观吻合,有人认为是传记文学写作和阅读的大忌,我却觉得刚好相反。比如我曾经看过一部三流记者所写的克林顿传记,极尽投机之能事,虽也有褒有贬,可却丝毫触动不到读者的内心,仿佛写的是一份考古报告。原因就是,他离被写的人物太远,没有走近对方的心灵。

从这个角度来看,林太乙写自己的父亲,非常合适。

每每到个阶段,只要是去回顾,就能够作出某种总结。然而直到躯体衰亡,否则都不是一个真正的总结。一切生命的总结,大体都会一样,这是《林语堂传》末尾部分给我最大的感想,也是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段落。到今天,这位大师的一生,早已经有了句号。但是他的思考,由他女儿和其他有着同样赤子情怀的人们继续进行,得以延伸,尽管仍然,不会有什么终极的答案。

林语堂在一生当中撰文无数,很多都是论及生活方面的艺术,也是一路走一路记录心得体会。可惜他没有机会读到自己女儿记录自己最后的日子,而如果读到了,该会发出什么感慨来呢?

从小,我到处去,都被人指道:“她是林语堂的女儿。”。。。别人所不知道的是身为林语堂的女儿的意味。我从小所见所闻,都是他指给我看,讲给我听的。是他他打开我的眼睛,教我观赏世界的美妙,是他教我培养好奇心,是他对我说:“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是他教我与大人物和贩夫走卒在一起时同样自在。是他告诉我,人在世上只有一条命,所以应该想尽办法去享受,并且对人要仁慈。那便是身为林语堂的女儿的意味。

这样智慧的父亲,总也有老迈的时光。尤其是在白发送走黑发之后,晚景的凄凉,即便是林先生如此快乐为本的人,也难于从容面对。林语堂长女如斯自杀之后,林太乙写:

我听了感到天翻地覆,赶紧打电话给妹妹,再打电话给黎明。我们三人赶到台北,走进家里时,父亲扑到我身上大哭起来。母亲扑在妹妹身上也大哭起来。顿时我觉得,我们和父母亲对调了位置,在此以前,是他们扶持我们。现在,我们要扶持他们了。那“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瓣未泯的童心,现实主义的理想家;满腔热情的达观者”变成一个空壳子,姐姐掏去了他的心灵。那时父亲是七十六岁,母亲比他小一岁。

我们把两老送进医院,他们哭哭啼啼地对彼此说:“我们不要再哭了,我们不哭了。”。。。

其实我们无论是谁都还不能够接受姐姐自尽的悲剧,我也问爸爸,“人生什么意思?“

“活着要快乐,”他简单的说。他没有再说下去。

于是老人的病容与老态正式翻开篇章。

我去医院看他时,他侧身躺着,呼呼大睡,身上没有盖毯子。我看他稀白的头发,微红的后脑勺,瘦削的骨架,纤长的手指,像年轻人的双脚,也仅仅是一撮毛发、骨头、神经、血管、器官、腺、肌肉,全身躺在那里,可以触摸,可以秤量,可以伤害,可以受突击,不可预防。他不是跟平常人一样吗?他的精神就躲在这具肉体中吗?我听他稳定的鼾声,感到安慰。爸,睡觉吧!不要做梦,好好的休息。我心如刀割。

林语堂在给安德生编撰的《林语堂精摘》序言中说:我喜欢中国以前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谈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

如今这位天才的作家,他已经同我们告辞。他的爱女为他所著这本传记,写的虽然是位传奇人物,不过也以普通的方式,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这让我想起先生在我很喜欢的长篇小说《风声鹤唳》“Leaf in the Storm中那段话来:

“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



又一记:

周末的下午,阿小J午觉醒来,挤到沙发上,跟我合盖一张毯子,我们两人各自读各自的书。我偶尔拿笔在纸上写几个字,她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做笔记,因为书里有的地方特别好看,想要记下来,可以反复地读。她听后特别兴奋,说她也take notes呢。她的老师最近正在给孩子们读一本关于五月花的书,她试着做了笔记,正在写一篇文章,想象自己是五月花上的乘客,述说自己的经历。我对她的这个计划很感兴趣,喜欢看到她将掌握的事实,跟自己的想象揉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