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钥匙丢了
在那温存的瞬间

徘徊在无人的广场
寻找
记忆中每一个角落

遥远的呼唤
与我并不相干
初上的路灯
我的睫毛
变换著
它的光线

暮霭一步步地逼近
我的努力
只是徒然

那朵花
开得得意忘形
无视我的存在

我曾无言地注视它
在片刻之前
感到
有风吹过我的脸

可是
现在
我把钥匙丢了

真希望有人
觉得我可伶

——————————
1
这已是一个“个人化”的时代。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曾触动一代人的心灵,但已不再表达今天的时代。即使它也可相连,也已无人认领。

2
“我把钥匙丢了
在那温存的瞬间”

开门见山。第二行以虚句诗化第一行实句。

3
“徘徊在无人的广场
寻找
记忆中每一个角落”

这既是一个实景的描写,又让每个读者去寻找自己的理解。

按现代理论,一个读者感受到的诗的含义,已经与作者的原意无关了。而这个读者
感受到的诗才是真正的诗。
(所以,一首诗,实际上是N首。N=认真的读者人数。我的诗评的意义主要在于证明
N>1。因为作者也是读者,所以N>=1是不证自明的。)

每个沉思默想都“徘徊在无人的广场”。又有几人能认真地“寻找/记忆中每一个角
落”呢?

4
“遥远的呼唤
与我并不相干”
这句的隐意已显然大于(原来的)实意:即柳兄在广场找钥匙,远出的喊声与他找钥
匙并不相干。

“初上的路灯
我的睫毛
变换著
它的光线”
这是诗句!常常,好的男诗人之句有女性味 (反之亦然)。如果有人把这叫作“酸”
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不“酸”不成诗! 从雪莱到志摩,到顾城,哪个不“酸”?!

5
“那朵花
开得得意忘形
无视我的存在”
是广场或家中的花吗?还是它意?“开得得意忘形/无视我的存在”是否有其它影射
吗? 这全留给读者去完成。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没有这样显然需有读者去解的句子。

在诗上,柳兄更接近于今天的时代。

6
“我曾无言地注视它
在片刻之前
感到
有风吹过我的脸”

“有风吹过我的脸”这又是可有多种理解的句子,虽然诗人可能仅纪实。但在那么
多的实中,如果这个细节被诗人选择,那么诗人选择的是它的可能的引意。

7
“可是
现在
我把钥匙丢了

真希望有人
觉得我可伶”

诗人又把读者从“有风吹过我的脸”诗意拉回“把钥匙丢了”的无奈的现实。

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结尾词句过平。我不这样想。我始终认为,不可以被词句左右
而改变原意。

“真希望有人/觉得我可伶”是那个时刻诗人的原意。没有充分理由而用好听的句子
去改变原意的诗人,不是严肃的诗人;从而也不是真正的诗人。

这个结尾是打动我的,因为我特能体会“真希望有人/觉得我可伶”的感受。

8
虽然后来诗人告诉我他找到了钥匙,但这一生活中实际结局已毫不影响这首诗了。